梅花三弄什么意思?梅花三弄典故介绍

《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根据《太音补遗》和《蕉庵琴谱》所载,相传原本是晋朝桓伊所作的一首笛曲,后来改编为古琴曲。梅花三弄琴曲的乐谱最早见于公元1425年的《神奇秘谱》。《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一首琴曲《梅花三弄》觉别具风情。

金露花,蕾丝金露花,巧克力花


《梅花三弄》以泛声演奏主调,并以同样曲调在不同徽位上重复3次,故称为三弄。有所谓“一弄叫日、二弄穿月、三弄横江”。有说梅花的花期内,一天赏梅花又分早、午、晚三个时间段。早上的梅花含苞欲放,晶莹洁白,幽香阵阵;午时的梅花繁华盛开,灿烂芬芳,笑脸迎人;而傍晚的梅花伴着西斜的夕阳,落英缤纷,景致非常迷人。又有把之比做像征着梅开三度,每度都含有不同的韵味。而琵琶曲《梅花三弄》的三弄为“寒山绿萼、姗姗绿影,三叠落梅”等说法。
《梅花三弄》引子
曲调开始主要是营造一种初冬时节,阴云密布、冷雾弥漫,梅树隐隐约约的、忽隐忽现的氛围。
音节平稳舒缓,附点的出现平添一种跌宕起伏之感,
该段动静相谐的对比、明暗的反差衬托,使得梅花的寒香之美油然而生。
梅花一弄
一度,初冬时节,梅树枝干枯涩、枝头开花稀少,欲露还藏,在清冷的夜风中萧瑟抖动。
音节第一次在泛音段出现,声音渺小、微弱细腻,表现梅花迎着寒冷严冬到来的顽强挣扎的心态。
该段节奏活泼,富有动感,泛音曲调犹如是对梅花的特写,有的含苞待放,有的迎风舞羽翻银,如在眼前,生动形象。
梅花二弄
二度,深冬时节,梅树枝干饱满,梅花大片的绽放,满树飘红,尤其在漫天飞雪当中不畏严寒、傲然绽放。
音节第二次在实音段出现,表现梅花在寒冬飞雪中傲放的姿态。
该段的弹奏要讲究坚实有力、充满古风之味,可以说这一部分是全曲中要求体现琴味最为浓郁的段落。
梅花三弄
三度,残冬时节,梅树枝桠开花硕大,更有绿芽相伴,在带有冰凌的溪水旁戏弄着花影、叶影、月影,象征着冬去春来,万物开始复苏。
音节第三次高音出现,而且伴有颤音,说明春天要到了,有一种非常喜悦欢快的节奏情趣,而且后面快板就可以听出这种感觉了。
该段较之前两弄更添一份活泼、动感,平添一份乐观、积极向上的情绪,由此进一步刻画出梅花不为雪屈、傲然挺立的形象。
《梅花三弄》尾音
音节最后结束的时候,节奏放慢,体现梅花在春天到来时节,心情也可以慢慢放开来欣赏阳光,慢慢在春光中,梅花慢慢凋谢零落的心情。

《梅花三弄》全曲共分十段,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前六段,采用循环再现手法,后四段为第二部分,描写梅花静与动两种形象。乐曲通过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借物抒怀,来歌颂具有高尚节操的人。一首琴曲《梅花三弄》觉别具风情。“梅为花之最清,琴为声之最清,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宜其有凌霜音韵也。审音者在听之,其恍然身游水部之东阁,处士之孤山也哉”。“从容和顺,为天地之正音;而仙风和畅,万卉敷荣,隐隐现于指下。但新声奇变,稍近时俗,然恬静幽清亦古曲也” 。“三弄”实际是三个变奏,正因为“主题”在古琴的不同徽位的泛音上弹奏三次(上准、中准、下准三个部位演奏),故称“三弄”。乐曲主题表现梅花,其名称来由,源自前半部的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作三次的重复,用来描绘梅花的清雅高洁。乐曲的后半部则用稍快的曲调再加上音色的变化,来表达梅花在寒风中迎风摇曳的坚毅不屈的形态。
《梅花三弄》第一部分:
1、溪山夜月;
2、一弄叫月,声入太霞;
3、二弄穿云,声入云中;
4、青鸟啼魂;
5、三弄横江,隔江长叹声;
6、玉箫声。
一至六段为第一部分,是一个带循环性的多段曲式,其特点是由同一主题与插部作轮回再现,造成连续的回旋运动。乐曲一开始便在低音区以散板形式奏出气氛肃穆深沉的曲调,展现出一幅寒冬腊月的万木凋零,唯有梅花铁骨铮铮,迎寒而立的画面。然后采用四、五、六度的大幅跳跃,使旋律的转折富有层次,苍劲有力。第二、四、六段是循环再现的第一主题,以作为梅花高洁、安详形象的清越泛音在二、四、六段出现三次,故被称为“三弄”。
主题用清越的泛音奏出,为的是显示梅花那冰清玉洁、高雅脱俗的气韵。再加上轻巧的节奏、简洁的旋律,使乐曲柔中带刚,勾画了“风荡梅花,轻轻舞玉翻银”的景象。三次重复旋律变化不大,主要采用在音区上的对比,将二弄降低八度以取得重复中的变化。第三、五段是插部,音乐作为主题的铺垫、衬托,象征着处于陶醉中的人对自己所倾心的梅花的观赏、品玩、陶醉及深情赞颂。整个这一部分是梅花的静观形象,谱写了它在淡、静、凌寒的环境中笑绽枝头的画面。
《梅花三弄》第二部分:
7、凌云戛玉;
8、铁笛声;
9、风荡梅花;
10、欲罢不能。
第七段开始是第二部分。此段出现了新的音乐素材,其梅花形象带有戏剧性,旋律跌宕多姿,大起大落。第九段又在中低音区再现这一主题。乐曲采用切分节奏、高低音区的频繁跳跃、交替奏鸣,此起彼伏,情绪激越,大有竞相怒放之势,梅花的性格得到了进一步的深化。第八段起了连接的桥梁作用。第十段速度较慢,使高潮的气氛逐渐平稳下来,并通过节奏对比和调性变化将乐曲引向一个新境界。整个第二部分是梅花的动态意象,利用音色对比和节奏对比,与第一部分音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刻画出梅花迎风而立,与寒风搏斗的形象。
此部分象征梅花不惧寒霜、临风摇曳的意态,以其梅花的铁骨、冷香的自然属性,笑战、笑弄风霜的姿容,映射和歌颂了高雅、贞洁的人的性格和气节。由于第一部分的音调渗透、贯穿,且有合尾性质,又使得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保持了统一性。最后是全曲的尾声部分,近似散板。它由各段固定的终止型乐句经变化后用泛音轻盈地奏出,最后结束在宫音上,将乐曲引向深远清雅的境界。如同乐者的吟颂,余音袅袅,回味无穷。

评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