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插花大赛的发展史与参会要求

从1990年以来,我国先后举办了四届中国插花艺术展、八届“花之韵”上海国际插花艺术交流展、99昆明世博会插花艺术专题展、首届中国国际插花花艺博览会、首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第四届亚洲杯插花花艺大赛等高规格、高水平的全国和国际性的插花大赛。从参赛参展的情况来看,插花花艺作品的体量和尺寸越来越大。据笔者所知,从1990年举办的第一届全国插花艺术展览作品尺寸要求长、宽、高分别是60cm、40cm、80cm,发展到现在的l50cm、120cm、180cm,如对尺寸标准不加以严格控制,今后甚至会出现更大尺寸更大体量的作品,这种发展趋势与插花展览或交流的初衷背道而驰。

插花花艺


笔者亲身经历了国内二十余次插花展览,不知何故,每次打动心灵的作品往往不是那些大制作、大手笔、精加工的“庞然大物” ,而是小巧玲珑的几支花、叶插成的精美作品。在“庞然大物” 身上, 已看不到花、叶的自然美,只有群体的聚合美、图案美和所谓的人工美。这种美在西方人看来可能胜过自然美,但在东方人眼里,我相信大多数人是不太欣赏的,正如我们喜欢的是国画,而西方人喜欢的是油画。而在那些精美作品身上,尽显轻盈、飘逸、洒脱的自然美,观之,如临大自然,令人心旷神怡。其实艺术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回归自然、返朴归真。著名作家林语堂在《写作的艺术》一文中指出, “论文字,最要知味,平淡最醇最可爱,而最难” 。我认为,插花要追求自然,自然才最有知味。这使我想起了数年前和日本插花同仁交流的一次经历。我们为他们准备了一些花材、叶材,其中一位丑本同行选了一支花叶芦苇(又名意大利芦苇),就这么一支花叶芦苇,他足足花了大半个小时才插好。他在创作时,时而近视,时而远观,或低头深思,或昂首闭目,前看看,后瞧瞧,最后才插入盆中,无任何花、叶搭配,作品就完成了,令我们不解。其实,他要追求的是艺术的最高境界,在他的心目中,这支芦苇的姿态、造型,插法和盆中所处的位置是最自然的,也就是最完美的。自然才是美丽的,这正是林氏所言的最好见证。

插花艺术培训比赛


作品利弊分析
大体量插花花艺作品特别是架构式插花的盛行,说严重点,它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插花概念。何谓架构式插花?它是利用植物或非植物材料作为创作素材,制成规则或不规则的立体几何架构,在架构上进行各种风格流派的插花布置、点缀或装饰而完成的插花作品。它是由“架构之父”之称的德国花艺大师葛雷欧·洛许首创。这种插花形式是近年来流行的一种新颖流派,适用于交流展览和公共场所的布置。在省级、国家级和洲级的插花花艺大赛上,没有部分大体量甚至是超大体量的架构式插花花艺作品,通常情况下是不符合设计和布展要求的。整个展览需要有高潮或亮点,需要有压阵、并与展览大厅相匹配的大体量作品,它对烘托展览气氛、营造热烈场面、突出整体效果、展示精湛技艺、引导潮流发展等方面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缺之不行,功不可没。但这类作品数量不宜多,有几只即可,主要布置在展厅的入口处、大厅的中央或某个角落,只适应于布展或参展。如参赛作品都是大体量的,那就有违大赛宗旨了。
笔者认为其主要弊端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中国风插花艺术


一是对植物伤害较大。一般植物枝条长至1.5m左右,约需几年时间,若形态好、造犁优美又粗壮的,如五针松、黑松、白玉兰、紫藤、龙爪柳、垂枝槐等插花常用的枝条,则需更长时间才能长成。由于大赛组委会对插花作品评比有明确的尺寸要求,在评奖时,如出现两件作品不分上下的情况,往往体量大的那件占优势,特别是在确定一、二等奖时更为突出。于是作为选手在创作时就尽量接近尺寸标准,这样做得奖率较高。所以,个别选手以得奖为宗旨和目的,把剪取大枝条对植物的伤害和形态的破坏放在第二位。当然,此类现象是少数,但对插花队伍的整体形象造成较大负面影响。这种一举两失的行为实在不可取,应当予以阻止。像上述大赛中的部分作品,个别作者所用的植物材料,说得严重一点已到对绿化造成破坏的程度。这种以牺牲植物为代价的破坏性的插花是不应该发生在园林工作者的身上,作为花艺界同仁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和深刻反思。
二是阻止了插花艺术走进千家万户。我们常说,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无论哪种艺术,只有有了市场,它才有强大生命力,才能更好地普及和发展,插花艺术也不例外。大体量的插花作品,不但制作困难,耗时费精力,而且让观众感到这种插花只适应欣赏和比赛而已,自己动手制作不太可能,光材料就难以办到。这就人为地阻止了插花艺术走进百姓生活。或许有人会提出全国性的展览,规格尺寸大无所谓,国际性的展览或许尺寸更大。虽然这种场合的大尺寸大规格无可非议,但我们不妨站得高一些,看得远一点。因为大赛的目标或作用往往是多方面的,它既能提升举办城市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又可增进各城市间的学习和交流,同时也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但最终最根本的目的是普及和提高插花艺术,引导大众花卉消费,从而促进花卉及相关产业发展和提升人们的生活品质。而参加大赛取得好的名次是插花艺人实现理想和目标的最佳途径和形式,但将大赛仅仅作为赢得荣誉的途径、高雅艺术的展示、时尚潮流的传递、发展趋势的预测,那就失去了举办大赛的真正目的和意义。
三是增加选手额外负担。首先是携带运输不方便。插花选手来自大江南北,带大枝条无论是坐船、坐飞机、坐汽车、坐火车,还是打包托运,或手提都是非常不方便的。笔者曾去深圳参加一次插花展,与一根海棠枝同坐汽车、同坐飞机,形影不离,不敢随机托运,担心折断,影响作品效果和评奖。我想同行中类似的情况也不少。其次是增加选手的经济压力。大体量作品势必要用不少花材、叶材和辅助材料,其经费少者数千元,多者要万元左右,而且还要配备几个助手,对选手来讲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再次是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参赛选手的积极性。大量时间、精力和财力的投入,如果最终获得奖项,还算有个安慰,否则,对选手来讲,是一个不小的打击或挫伤,今后赛事活动的参与就会三思而行了。

V款粉玫瑰加紫玫瑰精美瓶插花


我国的插花评比标准已沿袭了近20多年,它包括主题表现、颜色搭配、构图造型、制作技巧、花材选择、尺寸要求、整体效果、创新意识等八个方面,总体上是比较完满的,但也有不足之处。笔者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所见所闻,着重谈三个与标准有关联的问题:
一是尺寸标准问题。主要是指作品长、宽、高的具体规定。北林大教授彭春生先生在他的《盆景评比标准非改不可》(见2001年l2月12日《中国花卉报,大众花卉》)一文中指出: “标准是导向,不完美的评比必然会导致不完美的甚至是错误的导向。也正因为如此,才导致了国内盆景发展的几个不良倾向。”联想到国内插花,也有同样情形,插花体量越来越大,似乎是越大越美,越大越可能得奖,而评委也一味迁就。如2002年举行的首届中国插花花艺大赛,当时规定的插花作品尺寸长、宽、高分别是100cm、60cm、100cm,后来又补发了一个通知,只规定了长度100cm,高度、宽度不限制。笔者非常纳闷,后经了解,是评委们专门了解全国各地比赛的准备情况时发现一个问题,即大多数作品都出现超标准现象,使他们不得不更改评比标准,实属无奈,只能屈从。其实,大型插花作品的制作,笔者认为弊大于利,一是浪费大。大作品要用更多的花材、叶材和附属材料,难免会浪费;二是伤害大。试想作品体量要做大,花材长度不过1m左右,只能选用粗而长的枝条,那不是对植物造成伤害吗?三是费时间。不少架构式的插花作品,往往会出现大量叶片的聚叠、枝条的捆绑、花瓣的粘贴等耗时的手工活,少者几小时,多者要几天。四是携带不方便。坐火车、飞机或轮船,随身行李越少越好,枝条无论是托运或携带都是不方便的。五是对花卉产业发展不利。花卉产业要发展,离不开普及和市场。大体量作品观众看后会叹息到:好看是好看,但我们到哪里去弄这些材料?即使插好又放在何处?这种现状会严重阻止插花的普及和走进千家万户美好愿望的实现。大体量作品的制作,还涉及到资源的破坏和浪费问题。在这方面,我国台湾和日本做得较好。数年前,我国台湾举行一次插花大赛,组委会发给每位选手同样的花材、叶材,评委在评比时,其中有一项标准是检查作者对花材、叶材的使用情况,若恰到好处地将花材、叶材全部用在作品中,评比时不扣分或加分,若任意丢弃或浪费花材、叶材,即使插得再好,也要扣分,因作者珍惜资源的意识不强。同样,在观赏日本静冈县华道联盟秘书长海野俊彦先生插花表演时,也感受到他对资源珍惜的意识。他说: “大量的花、叶组合在一起,掩盖了它们的自然美,破坏了枝条的线条美和花朵的个体美,同时也是对有限宝贵资源的浪费。”他提倡用最少的插花材料,力求插出最好的作品。我国台湾和日本是较富裕的,他们对资源都如此珍爱,更何况是我们呢?更要勤俭节约。因此,评比标准的部分内容更改,特别是尺寸的重新制定,已迫在眉睫。这是控制大体量插花花艺作品流行和发展最关键的制约条件,它能从源头上控制这种现象的蔓延趋势。
今后插花作品的规格尺寸究竟定位在什么标准范围内为宜,值得我们去深思。笔者想到了现代人向往返朴归真、回归自然的心态,它才是艺术的最高境界。每次看到大赛中传统的东方式插花,特别是日本和我国台湾的插花作品,一种亲切自然感油而生。飘逸自然的枝条,加几朵花儿点缀,将它们插在竹器、陶器、瓷器中,小巧玲珑,造型优美,色彩淡雅,人见人爱。同时又容易学会,深受广大插花爱好者喜爱,它们的作品在插花界同行中也受到青睐。所以笔者提出今后全国插花比赛作品长、宽、高的尺寸应控制在1m之内,至于展览的作品可适当放宽些。这样会有更多的人来参加比赛,爱好插花的人也会越来越多,插花艺术才能真正走进千家万户,从而起到普及和提高插花技艺,引导大众花卉消费,带动花卉及相关产业发展的作用。

评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