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园慧自虐:自虐式的自我激励值得吗

在12月15日,杭州短池世锦赛女子50米仰泳决赛中,双臂满是抓痕傅园慧引起了关注,随后傅园慧在采访中表示这是一种自我激励的方式,虽然非常遗憾获得了第四名,但是她这种努力拼搏的精神依然是获得了大家的敬佩。

傅园慧

但其实这不是她第一次使用这种方法进行自我激励, 所以关心她的人可能会担心,虽然这种皮下出血、不留疤的自虐方式不会造成什么伤害,但是经常这样做真的好吗?

首先要了解自虐不一定是病态的,自虐不一定会造成不好的结果,例如 有些人 为了更好的结果,或者追求高尚的目的,或达到更高的目标,有些人甘愿忍受痛苦、折磨、惩罚,而进行自我伤害和自我贬低(自虐),他们并不是十分喜欢享受痛苦,他们是愿意忍受痛苦,是想通过承担痛苦来让事情或者自我变得更好,道德式的“自虐”是一种方式而非目的。
例如“负荆请罪”就是典型的例子,为了向蔺相如请罪,廉颇“肉袒负荆”;例如在古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但是些人为了下定决心去实现目标,宁愿背负“不孝”之名也要“割发明志”。

而傅园慧自虐式的激励,是一种非病态的自虐行为,因为傅园慧接受采访时说到:“因为今天就是没有力气,没有状态,各方面都已经下降了,但还是希望能够拼一下,(于是)更凶猛地激励一下自己。”
人在疲倦、精神不足或者面临压力的时候,身体疼痛,尤其是她那种指尖抓式的刺痛感,会带来一定的强烈刺激——当人经历某些刺激会分泌出肾上腺素,让人呼吸加快(提供大量氧气),心跳与血液流动加速,瞳孔放大,为身体活动提供更多能量,使反应更加快速,这可以在短暂时间内变得精力充沛。运动员比赛前进行自我激励的行为很常见,例如大声呐喊、自我鼓励,傅园慧这种自虐式激励不过是实现激励的一种特殊方式。
而且,傅园慧身上有着被大家所熟知的快乐、大方、幽默、阳光、积极乐观的非常正面的性格,所以即使经常通过这种自虐来激励自己,她也没有造成“不利影响”的心理动力。或许因为这样做是有效的,所以她自己也表示自己不是第一次用这种方式来激励自己,但自我激励方法有很多,并不鼓励大家通过这样的方式进行自我激励。

自我伤害其实在生物界中普遍存在的,例如为生存或者更好地繁衍后代,一些动物进行“自虐”——“螃蟹断螯、蝎子断尾、蜥蜴断尾、蜘蛛自宫”,人在面临生命危险的时候也会通过自己自我伤害,或者断肢断臂以求自保,但是,人在面临心理上的危险也会进行自虐,例如自责、发泄愤怒。

但不管是心理上的(例如不断自我挫败、贬低、批评…),还是身体上的(例如割伤自己,故意受伤,故意冬天不穿衣服来患上感冒…但是自虐都不会达到自杀的程度,否则就不叫作自虐了);不管是轻微的,还是严重的;不管是有目的的,还是没有目的,任何进行自我伤害的行为都是自虐行为。

然而并非都是病态的,病态的自虐一般都会符合两个特点——“自虐行为已经影响正常生活”“无法控制自虐行为”,越病态,这两种特点的影响越大。
当个人性格问题严重到人格障碍的程度时,或情绪问题严重到形成心理疾病时,一般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自虐行为,这是因为他们的思维、情绪、感情出现的持续的适应不良(病态)情况会导致形成自我挫败的人格模式。

例如强迫性重复自虐行为,因为小时候遭受过心理创伤(例如虐待、家暴、侵害),有些人可能会出现这样的心理动机——重现挫败情景,然后尝试努力适应和掌控,这种心理动力导致他们潜意识的付诸行动,进行不断的自虐行为,导致身心受到更大的伤害,
这种情况下 曾经受虐的人可能会发展成自虐,对攻击者产生认同——“别人这样对我是对的,别人应该这样对我,我也应该这样对待自己”——出现不受控制地表现出受虐倾向,所以说病态的自虐行为是影响正常生活而且无法控制的;
例如抑郁症,一些消极心境下的抑郁症患者,可能会通过自虐来验证自己的无价值感,或通过自虐来进行自我惩罚,或通过疼痛感来证明自己还活着,或通过自虐来获得别人的同情、照顾和关注(控制他人)…有些人自虐,是习惯性,不一定就是为了获得什么、达到什么目的,有时候他们只是想这样做了而已;

例如孟乔森综合病症,患者会通过伪装或制造自身的疾病,病恹恹地躺在病床上,或通过表现出某种疾病的痛苦模样,来赢得同情、照顾或控制他人,如果别人每次真的回应了,当真了,患者的这种通过伪装或制造自身的疾病的自虐行为会愈加频繁。
…….有些病态的自虐行为也可能没有这么多心理动力,可能单纯是病态的精神状况造成的不正常行为。

因为自虐行为在人类中太常见了,而且很多心理疾病都会导致自虐倾向,不同病态的自虐行为和心理动力各不相同,同时也是非常复杂的,所以在《精神障碍病人的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SM- IV)中把曾经被认为是可以单独进行诊断和归类的自我挫败(自虐)性人格障碍(Self-defeating personality disorder)剔除掉了。

但也因为自虐行为的普遍存在,所以我们需要分得清怎样的自虐是非病态的,怎样的自虐是病态,这样我们才能更好的了解、帮助自己和他人。

自虐按照人们接受的意愿来可以划分出主动型自虐和被动型自虐两种。主动型自虐是指受虐者心甘情愿地、主动自觉地有意识地进行的自虐活动。
主动型自虐
一般多是自己虐待自己,自己动手折磨自己。性偏离中的自虐狂,为了追求瞬间的快感,在手淫时,自己勒紧颈部使自己处于轻度窒息状态,以增加性快感,最后可能导致“性缢死”。还有吸食毒品、吸烟、酗酒等等均属于自找痛苦的行为。还有的就是用小刀在皮肤上割几刀,求暂时的快感。
被动型自虐
是指自己被迫同意自己伤害自己的虐待行为。事实上,绝大多数的自虐是在受虐者无意识地、非心甘情愿地或被逼迫胁从的情况下进行的自虐行为。也可以说,受虐者迫于某种利益、习俗或权势的诱惑威胁,不得不接受的自虐。这些自虐,实质上存在“他虐”的成分,是属于变相的自虐行为。

《自虐式的自我激励》延伸阅读
南京市新街口正洪广场三个年轻人应未完成工作目标,而跪地爬行,并自称是为了“自我激励”。围观群众表示不理解,而公司方面称,这是员工个人行为。
读书期间,分数决定了孩子日常“待遇”,分数高,零花钱多;若是分数低,免不了挨顿揍。而如今,这种“幼儿式”的鼓励政策也被引用到了销售行业。业绩上去了,奖金多了;业绩不够,另类的惩罚行为花样百出,比如新闻中的跪地爬行,并美其名为“自我激励”。在笔者看来,这种自我激励法是利用某种强烈手段来刺激人格及精神,从而达到目的的自虐现象。
南京“跪地爬行”事件不是个例。早在2009年6月,温州火车站前就出现过类似的“跪地爬行”现象,同样也是没有完成工作任务,而兑现惩罚承诺。相比“跪地爬行”惩罚方式,“掌掴自己”更显残忍。2009年11月,西安某发型连锁店的董事长因上个月营业额未完成任务,自掴耳光40个,打得脸上血迹斑斑。这类“自虐式惩罚”数见不鲜,方法过激,却都冠以“激励”或“自我激励”。
难道激励政策非得以过激的行为来实现吗?在经济发达的如今,企业、个人要寻求发展,往往都将目光投向“如何激励员工”或“如何激励自我”。不可否认,这类“自虐式惩罚”激励政策有一定的威慑作用,但是从长期来看,这却是走入死胡同的第一步。
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来看,个体成长发展的内在力量是动机。因此,对于企业而言,动机激励才是长期有效的激励方法。只有员工发自内心,完全自愿地去付出,才能激发员工的潜在力量。相较于“自虐式惩罚”,这种激励方法更有效率,更显人性化。
而对于员工自身来说,每个人在社会上生存实在是不易,养家糊口的责任“任重而道远”。但在这一过程中,我们也应当尊重自己,用过激的方法作践自己,损伤的不单单是身体,还有精神方面。如今,许多白领或多或少都有些心理疾病,与错误的“自我激励”也有一定的关系。所谓“自我激励”,是不需要外界的奖励与惩罚作为激励手段,而是为设定的目标努力工作的一种表现。
激励不是刺激,不是自虐,不是包袱。因此,另类、怪异的惩罚方法适可而止吧,成熟的、健康的“自我激励”方式才是迈向成功的引擎。

评论

觉得文章有用就打赏一下文章作者

支付宝扫一扫打赏

微信扫一扫打赏